“這本書裏有充滿奇幻色彩的藝術故事,有通俗易懂的藝術知識,還有奇思妙想的藝術創作。這是屬於你們的藝術工具書。”9月25日,我校2009屆畢業生、青年畫家吳瑛莉身著一襲花裙,亮相市圖書館讀者活動部。她的新書《複活名畫》發布會吸引了200多位業內人士和讀者前來聆聽與欣賞。我校副校長夏向榮作為母校代表參加了發布會。
《複活名畫》由西冷印社出版社出版,共有七個篇章,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七位性格不一的藝術大師及其作品,有謎之大家達芬奇的《最後的晚餐》、勇於開拓奇塞尚的《戴帽的自畫像》、童心未泯莫奈的《畫船》,持之以恒誌凡?高的《星夜》、築夢使者克裏姆特的《雨後》、音樂詩人康定斯基的《出現彩虹的姆瑙》和不羈頑童畢加索的《悲劇》等。
“之所以選擇7位藝術大師是因為數字七代表對真相及未知的不斷探索與挖掘。一個星期七天,北鬥有七星……七代表周期的,宇宙的存在本質。它就像一個大問號,一個魔杖,代表著疑問與神秘。”
吳瑛莉告訴記者,《複活名畫》中的每個篇章,均由名畫作者簡介、小故事、小知識和小遊戲四個部分組成,並插入大量圖片分析與創作解析,介紹美術基礎的知識和常識。在小故事部分,行文采取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,使讀者倍感親切;小知識部分則重在基礎知識的講解和名畫創作的深入解讀。而在小遊戲環節,讀者可以動手嚐試創作,根據書本提供的步驟說明和圖片,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。
談到新書的創作初衷,吳瑛莉說,2013年時,她在上海中遠實驗學校實習,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單元課教學,她在美術鑒賞課堂中融入音樂、戲劇知識,帶領初中生以戲劇小品的形式鑒賞名畫。學生通過扮演名畫中的各種人物角色,講述名畫的故事,學會解讀名畫。這一創新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。
“世界名畫不再是我們以往看見的一個平麵作品,它變成了立體的三維的再現。”
於是,吳瑛莉想到“複活”這個詞,萌生了寫美術初學者通俗易懂的美術工具書的念頭。後來就開始一個人整理素材,翻閱大量文獻,並對細節一一考證。她每天抽空編寫一點點,耗時兩年終於完成。
“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想讓大家對世界名畫產生興趣,拉近我們與繪畫大師的距離。”
吳瑛利認為,大師離我們並不遙遠,崇敬大師不一定是把他們作為膜拜的偶像,而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藝術,“如果我們能夠在藝術大師的引領下對藝術充滿自信,並通過自己獨特的創作傳承發揚下去,這才是對藝術家們最高的崇敬。”
對於吳瑛莉的這部處女作,華東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王遠給予肯定:“書中的語言樸實而智慧,將原本枯燥的教學案例講解得明白生動,這一整體化的課程設計,對於理解藝術的生發原理十分有益,不僅提高了審美意識也激發了自我的創造熱情。”
如今,吳瑛利在華東師範大學攻讀碩士學位,專業方向是綜合材料和抽象藝術。她告訴記者,自己從小就熱愛藝術,學習鋼琴,聲樂和繪畫。平時的愛好就是拿著一本筆記本在上麵塗鴉,久而久之,就與繪畫結緣。小學時期在溫州市少美校學習素描和速寫,初中轉到方介堪美術學校接受更專業的學習。她的每個周末和假期都在繪畫課中度過,少了嬉耍的時光但是多了自己的作品。高三在上海參加美術校考,以浙江省第一的成績,考入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美術係美教專業。
這幾年,吳瑛利的作品屢獲嘉獎。2012年8月,被學校選派到美國UCA大學進行美術交流期間,參加該校BLACK-BOX美術展,ARTIST黑白藝術聯展,作品《發絲》、《眼》、《羽翼》、《牆紙係列》等獲得好評;2013年,參加在上海市外灘老碼頭藝術園區舉行的青年美術聯展;2014年於上海市長寧區紅坊創意園區與多位藝術家聯合舉辦畫展;2015年,作品《碎?衍》獲浙江省科技繪畫大賽成人組一等獎……
對於自己的創作風格和理念,吳瑛利認為是一種對內在影像的反應,表達冥想的狀態和自身的潛意識。她希望,自己能夠一直在藝術的道路上前行,研究生畢業之後還想繼續深造,並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建立藝術工作室,“接下來要著手出《複活名畫》續集,以形成一個係列。我還在路上,希望有更多誌同道合之人與我同行!”
(本文信息來源《溫州日報》2016.10.4“文化周刊”,原題《藝術大師離我們並不遙遠》,作者王悅民。)